※白塔寺庙会座标图解

下图:白塔寺山门,在60年代已拆,现在的“山门”是近年重修的,“山门”方块线就是白塔寺“山门”拆后改作副食商场的位置,(同样那时还有护国寺“山门”也如此,只不过在“山门”位置盖的是“钟表公司大楼”)。现在能得以回复旧貌,是对文物保护的落实。


         
          昔日的白塔寺庙会
    ·关增铸·

   这次,我抱着怀旧的感情,到白塔寺附近转悠了一下,随着时间的流逝,光阴如梭,一晃近四十多年了。时代在 日新月异的变化,人的精神面貌,思想、意识和人的知识 也不断更新,这一地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。
  做为这一带生长、生活过的人总是有一种天性的感觉和意识浮现在脑海里。这里的建筑,尽管有的进行了改建,有的进行了装修,有的塌坏後重新翻建,有的拆掉一部分建起了高楼,在四周平房组成的 胡同包围之中,看起来不协调,象个鹤立鸡群,还是一眼就能 认出它当时的旧有风貌,而迅速注入一种情绪波动的亲切感。因为这里是老北京的城区,旧有的街坊胡同都深深烙着历史痕迹,在寻觅中,旧有格局还是到处可见。
 正是这一类值得回忆的往事,追忆童年美好的遐思,才牵动我,找个机会,百忙之余回到故里看一看,重温往事。
  在“白塔寺”这里曾有过繁盛一时的“白塔寺庙会”更加记忆犹新。据史料记载“白塔寺,原为辽代塔基旧址,元代重建”。白塔的形状源於古印度的式佛塔,也可称作“窣都婆”、“偷婆”、“素覩波”、“私瑜簸”等,意译是方坟;圆塚;大聚;灵庙;高显处或功德聚。这种制式的佛塔在我国很普遍。但,由尼伯尔工艺家阿尼哥设计建造的这座“白塔”(原称大圣寿万安寺佛塔),在国内可算手屈一指。它在当时元大都城内平地 拔起一百五十多尺(合三十米)塔身通体洁白如玉,为元大都时堪称一大奇观,震撼京师,元代立碑镌文曾据实写道:“非巨丽,无瑜以显尊严,非雄壮,无以成天下”建此塔在政治上为元朝忽必烈移都燕地後,声振国威起到很大的作用。
   阿尼哥由尼伯尔进入西藏後,经元世祖时的“国师”八思巴(西藏人) 御前举荐。可见西藏和当时中央集权的元大都的关系, 非同一般,这是元代推行民族政策,使西藏正式归入中华版 图成功的一面,维护祖国统一所做的政绩和贡献。以往说 妙应寺白塔是“中尼友谊”的结晶。其实,这种建筑上的成 功,没有(这位西藏人)八思巴“国师”鼎力举荐(牵线) 这一杰作无法在这里显贵。妙应寺的“白塔”在元代初期建成後,又经顺帝至正四年(一三 四四年),明宣宗宣德八年(一四三三年),英宗天顺元年(一四五七年),神宗万历 二十年 (一五九二年),清康熙二十七年(一六八八年),乾隆十八年 (一七五三年),嘉庆二十一(一八一六年)的历代多次修善使 得这一雄伟古建筑保持到今天。
  白塔寺的白塔这个庞然大物在城西西边高高耸起,大而不失秀美,银装素裹和侠女一般头带云罗伞盖一样抚媚,这个伞盖就 是塔顶层的铜沿“华盖”在下面看上去不算大,经过测算实际为九点七米。一九二六年 鲁迅先生在宫门口西三条二十一号住时,曾写过《华 盖集》和《华盖续集》,他为什么起这个名书,“华盖”也叫“天盘”不知与白塔寺的白塔“华盖”有没有联系,我想这是研究鲁迅的专家学者可能较清楚。在华盖上面尽顶端的鎏金塔刹,呈小葫芦瓶状,造型质美,看着小,实际在塔顶上也有五米,重约四吨多,只不过因塔 高,造成视觉误差。
  现在的白塔寺, 已不是忽必烈当年射箭划界的“大圣寿万安寺”时的面积,就是和四、五十年代比起,寺院缩小近一半左右。我记得,原来白塔寺庙会时和附近格局跟现在 有很大变化。开个玩笑;首先是出家人,不用出去“化缘” 找饭辙了,堵着庙门开了个副食商场(现在的副食商场是 原白塔寺山门旧址;注:白塔寺不是和尚寺院,他是藏传 佛教一派俗称黄道教)。旧时白塔寺山门外,靠西边摆着大 铜壶卖杏仁茶,冲油炒面的,摆地摊喝豆汁的,卖年糕、切糕的,卖老豆腐的,煎灌肠和京味小吃。山门东面一溜儿买卖 家有棉花铺、黑白铁铺、布店、修铁壶的、酒缸(这是酒铺的俗称)、绒线铺、 包子铺、孟家饭馆、酒铺。一间楼肉铺;西边有几副长 年摆着的剃头挑子,过去北京剃头的都担着挑子下街,一边担着挑子走,一边一手扶着担子同时滑动“响器”也叫 “唤头”。这本是清初推行的一种强暴的“留发不留头,留头不留发”的 愚民政策,在清代以後留下的典型行业特征标志。 挑子一头担着是上小下大,四脚八叉的高桩板蹬,侧面沿着斜面有三个 小抽屉,板蹬面有个小口往里塞钱能落到上层的小抽屉里,中、下面是分别放剃头刀、剪子、梳子、篦子、大、小刷子;挑子另一头为 园形筒状,上面放着洗头用的宽沿铜脸盆,盆架子还有一根 挑杆,五尺高象个“十字架”,专门挂手巾,毛刷、杠 布(磨剃头刀的带子,叫杠一杠)和响器。
  过了旁门是个豆腐房,做豆腐,也卖生豆汁、麻豆腐,挨着是个小酒馆、钟表铺、 在往东就是大买卖家儿、 大和堂、齐和堂(药铺)福聚来茶叶铺等。白寺塔山门为三券门, 上方为歇山式,从当时建筑形式正脊两端的脊看,“龙吻”(也称吻兽)後面为平形,西侧雕刻凸出,戗脊垂兽前方 一组走兽为“仙人、龙凤、狮、天马”虽有一角崩坏,看得出原貌初建风格 颇为庄重,象是明代建筑清代做过部分修善。从山门往里走,寺院地势比山门外面低有近七十公分左右,正对山门为天 王殿,这块地方做为通道场地,买卖人摆摊的不多。第二 道为“意珠心境殿”前有一个大平台,四周为条石、中间是磨砖对缝,大方砖棋盘心 ,在庙会期间这 一处“说铜板书”。当时,付尔亭(音)在这里说“隋唐”。 石阶东边是卖“风筝”(按时令),大的一人多高,多为普通型,有“黑锅底”(白底黑图案),有“八仙过海”,“孙悟空”、“铁扇公主”,“天女散花”彩绘大方精美, 捆扎和糊工水平精巧,这里卖“风筝”和“线桄子”都很讲究, 现在玩风筝的能说出个子丑寅卯的人不多了。大平台前边 两侧是两座巨大的赑屃驼石碑,(现在已经没有了)都在一丈高左右,顶部雕刻着盘龙,两面有文字。那时,逛庙会的小孩子都愿意让大 人把小孩自己抱上去,骑一骑显显威风。在这个不远的地方 有两个说评书的,一个说“小五义”,“三侠剑”;一个说“胜英传”,我那时是这里的“小常客”。在天王殿与西配殿之间的过道两边最热闹,买卖摊子,一个挨一个,道的西边是百货玩艺儿,布疋、丝绒、杭州纺、针头线脑,扣子 顶针各色绒线,孩子的玩艺儿多为竹木做的刀、枪、剑、戟、假面具(花脸);有孙猴子,猪八戒、唐僧、沙和尚,往脸上一带活灵活现,再买一根两头刷有金粉中间涂有红漆的金箍棒,耍起来真是不亦乐乎,买卖最兴隆的时候是在中秋节後到春节期间的庙会,到处都是卖“年画”的,红红绿绿,一 片一片,挂得满满的,有“百禽图”、“百兽图”、“白蛇传”、“梁 山伯与祝英台”、“西厢记”、“杨家将”、“穆桂英”、“八大锤”、“花木兰” 透着喜相。最受大人、小孩喜爱的 要数卖“空竹”的。单轴、双轴,从一个响(音)的到七、八个响的,摊上摆的,背後布墙上挂的,一大片,每个“空竹”正面贴着那块小红纸条(上面标着是几响) 透出要过年的喜气劲。道东边有卖凉粉,扒糕、茶汤,烧饼果子,山东锅饼, 这里的小羊肉包是纯正的京味香,揭屉儿时往那细苇帘上一扣,一个连一个,色样小巧玲珑、洁白 如玉,透着一股香气,卖包子时,摊主便用竹夹子往准备好包包子的荷叶上一放,托给你,真是“香 远益清”这里的包子算是京都庙会第一家了,我看不比“狗不理”包子逊色。
   西配殿往北一直过“七佛宝殿”快到“具六神通殿” 向西拐,原来是一片大空场,这里集中了各种撂地摊演技的艺人。南墙根向 北往西围起一个大布墙围子,两米多高,门口敲罗打鼓吹喇叭,里面是唱梆子戏的,顺着西墙根北 行,是“小蜜蜂”(艺名)说唱的地方,过去不远有位近五十岁男 子擦粉抹白(丑角)头带辫圈和一个女艺人也就二十岁(我疑是父女俩,男的在前表演, 女的背着脸唱,是一种自扮自 演自唱的双簧戏。场地中间串叉有卖烟卷、卖茶水的,看病卖药的(如 山水堂,宝号在广安门,也到这儿赶庙会)。旁边 不远是“跤场”四米见方,里面的土都是松过的,看摔跤的人围的水 泄不通,他们的开场白;行家看门路,大家看热闹,其实摔起来,全是“套子 活儿”说白点你看真背真叫劲那是给绊吃绊摔起来真喊,真整蹦,跟真的一个样。不远的地方有一个长方形,用双层黑布搭成的幔帐,足有一人高,三米长不透一点光,幔帐两边各有五个小圆窟窿,有 块小黑布帘搭啦下来挡住,这是个“露天小电影”,幔帐前 有一张方桌,上面卡着一架手摇过片机(过电影片),用一块可调角度的镜子和“聚光镜”(俗称放大镜)对准太阳,折射到影片 上,光线反射到幔帐尽头的(一百公分×八十公分的白布)屏幕上,这 个小电影,人物和车都能动(就是没有声音)和电影院的黑 白片一样,交上一千元(合现在的一角钱)就可以掀开帘 扒着窟窿那儿看,这在当时算不算是北京最早利用太阳能,我也 没有考查过。尽北头这里是一大片“小人书摊”,书多是历 史故事,什么“三国”、“水浒”、“西游记”、“西汉演义”、“红楼梦” 、“杨家将”、“岳飞传”、“太平天国”、“义和团”。这里吸引着不少小孩子,也有大人。夏季 支有布帐遮阳,在冬天,有阳光的时候,这里是最背风儿的 地方,一分一本,拿几本往北墙根一歪,又看书又晒暖, 也算是小市民自有小市民的自在和享受,孩子有孩子的乐 趣,西墙对面的东墙(是塔院的西墙外)也是卖各式京味 小吃,向北一点是“拉洋片”的,我对里面的图片倒没怎么 看重,却非常欣赏他那口唱词和曲调,尤其,他那一根绳, 一拉扦动着那些家伙有节奏的响,这小罗,小鼓,小钹锅和 唱腔和谐在一起娓娓动听。向东一拐就到了白塔寺後身, 这块空场地有打气枪的,也有走江湖练把式买药的,表演 吞针嘴里串线的,放鸟叼钱,飞高打弹,开“八卦盒”的,摆 地摊卖邮票的,占卜算卦。北边的白塔寺元宝胡同专门买卖“小生灵 ” 夏天卖鸟,还有用树叶包着“季鸟(蝉)”、“伏天儿”,最 盛行是秋天卖“蟋蟀”,成帮搭伙,有卖有买还有斗蟋蟀的 。大罐小罐,澄浆罐,过笼,对面是卖鸟,喜鹊、山鹰、小兔和刺猬。人杂繁乱,边走 边看,买卖兴隆,山侃海聊,整个庙会,是个北京民俗风情缩影。

注:原文摘自1992年版《关增铸文集》北京朝华出版社出版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    ①白塔寺山门
 ②天王殿
 ③摊群
 ④说大鼓书的场地
 ⑤意珠心境殿
 ⑥七佛宝殿
 ⑦具六神通殿
 ⑧塔院白塔
 ⑨东厢房
 ⑩西厢房
 ⑾摊群
 ⑿山门前小吃摊
 ⒀白塔寺西北角元宝胡
   同专卖小生灵的地段

1.2.3.4.5.6.7.8.9.10.11.12.13.14.15.16.17.18.19. 点击数字进入页面  □第13期


设为首页 | 联系站长 | 友情链接 | 请您留言
版权所有:北京文彧斋主办  信箱: wu_xiuh@163.com  电话:64715973  主持人:关彧娘
本网站备案:京ICP备06015457号 (2005-5-1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