寺院被誉为佛门圣地,历来为封建统治者所敬重。其实,佛教也是“舶来品”,公元六十七年,汉明帝永平十年,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。汉明帝派遣蔡愔蔡景到西域求佛经,说明汉明帝刘庄做为一个统治者,思想在当时比较求新,开放的。刘庄是汉武帝第四个儿子,在位十九年,还算得上是一个开明的帝王,帝后马氏是个贤惠明世故的才女,(开国功臣骠骑将军,东平王马援之女)她趣理分明,不干朝政。汉明帝曾说:“帝感悟之”按现在的说法;是一位“贤内助”。史称这个时期:天下安定,百姓殷富,施政有方,坚持用人唯才,论功表彰。曾对馆陶公主(明帝的妹妹)给她儿子要官做,明帝说:“郎官
……苟非其人,则民受其殃。”严加拒绝,做为一个封建帝王能律己严亲,是很不简单了。蔡氏受明帝旨意取佛经,路经月氏国遇到印度僧人迦叶摩腾、竺法兰两位大师,用白马驮回经书至洛阳。永平十一年(公元六十八年)在洛阳东部建了一座“白马寺”,这是中国的第一个佛教寺院。公元七十五年,汉明帝死后他第五儿子刘怛(答)即位,史称汉章帝,刘怛独尊儒术。在中国历史上儒/道/佛教时盛时衰,此起彼伏。
胜寺古刹也代有盛衰,佛教再度兴旺,公元五零二年,南朝,梁武帝年间,史称南北朝,正是社会动荡时代,各种矛盾十分尖锐,相继发生了五零五年益州焦僧护起义;五一零年宣城郡吏吴承伯聚众起义;五四二年安城刘敬躬起义。为了麻痹人民的反抗意识,梁武帝萧衍大倡佛教。
梁武帝萧衍,是个性格复杂的人物,颇有文才,通乐律并善书法,务崇简朴,布衣旧冠,粗茶淡菜。但,其兄弟至亲则贪污腐化,家私万贯,朝庭官吏昏庸,他身为一国之君视而无睹,听而未闻,萧衍却迷恋佛门,自己竟四次出家理佛,大臣反用国库亿万钱财赎他回宫。史载这个时期建康(南京)就有寺院五百余座(包括庵),聚僧尼十万余人。这是否有些夸张,还需要史学家考证。杜牧诗写“南朝四百八十寺”,当时的建康(南京)是南朝的都城理应包括进去,按此推论杜牧诗应改写“九百八十寺”。到底是多少寺,就出现建康之说和杜诗的南朝之说的矛盾。指都城代国称可能引伸出杜诗的南朝“四百八十寺”我认为两种说法应该是一码子事,南朝寺院知多少,只是数字的如是说,现在很难具体一一考证,在人们的印象中,南朝的寺庵之多为历代之冠。其实,这种说法不确切,我国历史明,清两代(也有前代遗留或遗址重建)的北京地区寺院知多少呢!有地址,有名称的不亚于南朝寺院之多。
北京地区的寺庙很多,一直保留到四、五十年代,我印象在五十年代初,北京城内一赶上下大雨,破旧的民房不少漏雨,出现险情,当地的干部动员这些老百姓暂时搬到无主的寺院里去住。西城一带就有好几处,梵宇高大,院落深广,古树垂荫的空闲清静寺院。北京地区能叫上名字的就不下于五百於座,粗略编句整理一下,(便于记录,每句三个寺名,庵同上,加(注)是每句两寺庵)如下: |